在众多令人谈之色变的癌症中,胰腺癌堪称 “癌中之王”,其凶险程度超乎想象。胰腺癌的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,5 年生存率常常不足 10%,这一数字犹如一道残酷的生死线 安全配资股票业务,令人胆寒。许多患者在确诊时,病情已悄然发展至中晚期,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。
胰腺癌之所以如此凶险,主要是因为它早期症状极为隐匿,就像一个潜伏在暗处的杀手,悄然无声地侵蚀着患者的健康。早期胰腺癌患者可能仅会出现一些轻微的腹部不适、消化不良等症状,这些表现与常见的胃肠道疾病极为相似,很容易被忽视。等到患者出现明显的腹痛、黄疸、消瘦等典型症状时,往往已到了癌症晚期。 而且,胰腺位于人体腹腔深处,位置较为隐蔽,普通的检查手段如超声检查,很难准确发现胰腺的早期病变,这也给早期诊断带来了极大的困难。 面对这样一个隐匿且凶险的健康杀手,究竟哪些人群更容易被它盯上呢?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。
遗传的 “定时炸弹”:有家族病史的人
遗传因素在胰腺癌的发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,大约 5%-10% 的胰腺癌患者有家族史 。如果家族中有直系亲属患有胰腺癌,那么个体患胰腺癌的风险会显著增加,比普通人群高出 3-13 倍。
展开剩余81%杭州的刘先生一家就遭遇了这样的不幸。刘先生的父亲和叔叔都因胰腺癌离世,多年后,刘先生也被确诊为胰腺癌。这种家族聚集性的发病现象并非个例,背后是遗传基因在作祟。目前研究发现,BRCA1、BRCA2、PALB2 等基因突变与胰腺癌的发病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。如果家族中存在这些基因突变,那么后代患胰腺癌的几率就会大大提高。
对于有家族病史的人群来说,定期筛查至关重要。建议从年轻时,甚至 30 岁左右就开始进行筛查,筛查项目包括肿瘤标志物检测,如 CA19-9、CEA 等,以及腹部超声、CT、MRI 等影像学检查。通过定期筛查,可以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发现病变,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。
生活习惯的 “代价”
烟酒不离手的 “瘾君子”
吸烟和酗酒是明确的胰腺癌高危因素 。吸烟就像一颗定时炸弹,给胰腺健康带来巨大威胁。香烟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多种致癌物质,如尼古丁、焦油、亚硝胺等 。这些致癌物质会随着血液循环进入胰腺,直接损害胰腺细胞的 DNA,导致细胞发生突变,进而增加患癌风险。研究表明,长期吸烟的人患胰腺癌的风险比不吸烟的人高出 2-3 倍 ,且吸烟量越大、烟龄越长,风险越高。
酗酒对胰腺的伤害同样不容小觑。酒精会刺激胰腺,促使胰腺分泌大量消化酶。当胰液分泌过多,而胰管引流不畅时,就会导致胰管内压力升高,引发胰腺的自身消化,导致胰腺炎。长期酗酒还可能导致胰腺组织纤维化,使胰腺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,为胰腺癌的发生埋下隐患。有研究指出,经常酗酒的人患胰腺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的 1.5-2 倍 。
高热量饮食爱好者
如今,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,高热量、高脂肪、高糖的食物摄入越来越多,而这也给胰腺带来了沉重的负担。长期食用这些食物,会导致体内脂肪堆积,引发肥胖。肥胖不仅会使身体代谢紊乱,还会导致胰岛素抵抗,使胰腺 β 细胞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平衡,这无疑增加了胰腺的工作负荷。
美国癌症协会的一项研究发现,肥胖人群患胰腺癌的风险比正常体重人群高出 1.5 倍 。过量摄入高糖食物,还会导致血糖迅速升高,刺激胰腺持续分泌胰岛素,长期如此,会使胰腺 β 细胞功能受损,影响胰岛素的正常分泌,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,而糖尿病又与胰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。据统计,约有 10%-20% 的胰腺癌患者在确诊前患有糖尿病 。
慢性疾病的 “并发症”
慢性胰腺炎患者
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就像一对危险的 “共生体” 。慢性胰腺炎是一种胰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,长期的炎症刺激会使胰腺组织反复受损,为胰腺癌的发生创造了条件。当胰腺长期处于炎症状态时,胰腺导管上皮细胞会受到炎症因子的持续攻击,发生异型性增生 。这种增生如果得不到控制,就可能逐渐发展为癌前病变,最终恶变为胰腺癌。
有研究表明,慢性胰腺炎患者患胰腺癌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 15-20 倍 。特别是那些病程较长、反复发作的慢性胰腺炎患者,其癌变的可能性更大。像 45 岁的张先生,患慢性胰腺炎已有 10 年之久,尽管一直积极治疗,但还是没能逃脱胰腺癌的魔掌。定期检查对于慢性胰腺炎患者至关重要,除了常规的血液检查、淀粉酶检测外,还应定期进行腹部 CT、MRI 等影像学检查,以便及时发现可能的癌变迹象。
糖尿病患者
糖尿病,尤其是老年、低体重指数、无糖尿病家族史的 2 型糖尿病患者,与胰腺癌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。糖尿病患者体内的高血糖状态就像一把双刃剑,一方面,长期的高血糖会对胰腺组织造成直接损伤,使胰腺 β 细胞功能受损,导致胰岛素分泌异常 。另一方面,高血糖还会引发氧化应激反应,产生大量的自由基,这些自由基会攻击胰腺细胞的 DNA,导致基因突变,增加患癌风险。
糖尿病患者常存在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,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水平也会升高,这些因素都会促进细胞的增殖和生长,抑制细胞凋亡,使得正常细胞更容易发生恶变。有研究指出,新发 2 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的 3 年内,患胰腺癌的风险明显增加 。 对于这类糖尿病患者,在控制血糖的同时,也不能忽视对胰腺癌的筛查,定期进行相关检查,做到早发现、早治疗。
特殊职业的 “隐藏风险”
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一些看似普通的职业,却隐藏着患上胰腺癌的风险。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,如 β - 萘酸铵、联苯胺、烃化物等,会对胰腺细胞产生不良影响,从而增加患胰腺癌的风险。
干洗店员工在工作中会频繁接触到各种化学洗涤剂,这些洗涤剂中可能含有有害的化学物质,长期吸入或接触这些物质,会让身体遭受损害。金属加工工人在工作过程中,会接触到金属粉尘以及一些化学添加剂,这些物质同样可能对胰腺健康构成威胁。 美国癌症学会的一项研究表明,长期接触化学物质的职业人群,患胰腺癌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出 1.5-2 倍 。
对于从事这些职业的人群来说,做好防护措施至关重要。在工作时,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定佩戴专业的防护用品,如口罩、手套、防护服等,减少化学物质与身体的接触。同时,工作场所应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,降低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。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也必不可少,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。
早发现,早预防
通过对上述胰腺癌高发人群的分析,我们可以发现,胰腺癌的发生并非毫无规律可循。无论是遗传因素、不良生活习惯,还是慢性疾病以及特殊职业暴露,都在一定程度上为胰腺癌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。对于有家族病史的人群,遗传基因的突变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潜在风险,定期进行基因检测和全面的身体检查,是他们防范胰腺癌的重要手段。而那些长期吸烟、酗酒,饮食不健康的人,则需要立刻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,戒烟限酒,调整饮食结构,增加运动量,将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对于慢性胰腺炎和糖尿病患者来说,积极治疗原发病,控制病情发展,定期进行胰腺相关检查,是预防胰腺癌的关键。从事特殊职业的人群,做好职业防护,减少化学物质的接触,也是保护自身健康的必要措施。
对于普通人群来说,40 岁以后,每年进行一次常规体检是很有必要的,体检项目应包括肿瘤标志物检测,如 CA19-9、CEA 等,以及腹部超声检查 。而对于那些有胰腺癌高危因素的人群安全配资股票业务,如家族史、慢性疾病患者、长期不良生活习惯者等,除了半年一次的常规检查外,建议每 1-2 年做一次上腹的增强 CT 或者增强核磁,以便更准确地排查胰腺癌隐患 。
发布于:广东省